在5月21日舉行的“2015世界知識論壇·中韓企業家高峰論壇”上,“一帶一路”成為熱點議題。“一帶一路”戰略顯然為工程機械企業提供了發展機遇。
“在‘一帶一路’提出之前,我們早就布局了海外市場。”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發良,在論壇間隙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分享了三一重工拓展海外市場的經驗,尤其提到走出國門過程中“本土化”是關鍵。
三一重工何發良:做踐行“一帶一路”戰略的先行者
“一帶一路”,帶來發展機遇
何發良告訴記者,參與“2015世界知識論壇·中韓企業家高峰論壇”的首個重要議題討論時,其了解到韓國很多企業也想跟隨“一帶一路”戰略,進行發展、布局。
據何發良介紹,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2011年,三一重工在新疆籌建的西北重工產業園占據了有利位置。“主打新疆以及中亞市場,未來希望在那里再造一個三一重工,更好的承接‘一帶一路’。”
同時,在四川地區,在已有的營銷和服務渠道基礎上,已經完成了三四千萬元的再制造投資,主要覆蓋四川地區的設備維護和再制造。“其實,在每個省,我們都有布點。就四川而言,整個三一重工每年都可以達到10億元規模。”
“海上絲綢之路”以重點港口為節點,三一重工在國內的上海臨港、江蘇昆山等典型港口城市都建立了生產基地,基本完成了在國內的布局。三一重工還建立了珠海產業園,根據規劃,公司將用3~5年時間將三一海洋重工珠海產業園建設成為年產值達200億元以上的園區。
何發良表示,“我們也會進一步強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布局,加強跟當地企業的信息溝通。”
三一重工何發良:做踐行“一帶一路”戰略的先行者
走出去,“本土化”是關鍵
“本土化”是何發良總結三一重工在海外市場的經驗。
“像在發達國家,你的產品必須符合其技術標準。”何發良指出,比如德國對于機械制造的安全性在某些指標方面要求極高,三一為了適應本土化,在已經符合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又極大地提高了產品的技術標準。
對于“本土化”,何發良說了一件趣事,“平地機,中國是用來修路、平地,而印度拿平地機去推土。”
不但產品要強調“本土化”,管理等也需要“本土化”。
此前在英國,三一重工的商標被奔馳公司起訴,“當時,我們員工拿著三一和奔馳的商標在大街上去走訪,問了3000余人‘這兩個商標你認為一樣嗎?’,靠這樣的方式勝訴的。”何發良回憶起這場勝訴說,“利用當地的法律、當地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