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建設》最新公布的年度YellowTable排行榜的調查,2011年全球最大50家工程機械制造商的銷售額達到1820億美元。50強中,中國公司總銷售額從2010年的15.0%上升到16.9%。2003年,YellowTable排行榜首次發布。當時的全球50強中,中國制造商的銷售額僅占1.6%,總量為8.41億美元。在過去的10年里,按照其所占百分比,中國企業所占銷售額的比例增加了至少10倍。如今,他們所占的比重達16%以上,總量則達306億美元。這些以三一、中聯、徐工為龍頭的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在國際舞臺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一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當然,包括徐工集團、中聯重科、柳工集團等在內的表現也相當不錯,這里我以三一為例子,談談一些體會。
國際舞臺彰顯品牌與實力
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最能展示企業品牌實力的德國慕尼黑bauma、法國巴黎INTERMAT以及美國拉斯維加斯CONEXPO展會。在這方面三一可謂是大手筆,從展位面積以及展位的位置來看基本上是少數面積最大位置最好的幾個企業之一。而這在十幾年前,這些展會連中國國旗都沒有(每個國家只要有企業參展才會在展場有該國國旗),更別說面積大小以及位置好壞了。在剛開始參加的幾屆展會上,中國企業的展位置都無一例外地被安排在最偏遠的邊上,即使你有錢,人家也不給你好位置。這是當時的現狀。再看看今年的INTERMAT展、去年的CONEXPO展、前年的bauma展,三一都很好地展示了中國軍團的實力。今年的巴黎INTERAMT展上,三一集團延續了以往的大氣手筆,拿下位于靠近停車場的E5區,與JCB、特雷克斯等相鄰而望,但其展區面積則達到了4680平米,為中國最大參展商。而七八年前剛參加國際展會之時,參展的中國企業,產品大多不符合歐美標準,根本無法獲取國際客戶的認同。在三一集團“走出去”參展的頭兩年,由于不符歐美標準,產品只是到美國“旅游”了一次又運回了國內,未能實現一臺銷售。
時間很快,隨著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批量化地陸續登陸歐美展會,各大品牌從最開始的登臺亮相、小試牛刀,再到同臺競技、爭相斗艷,近十年時間一晃而過。未用十年,中國工程機械幾大巨頭完成了史詩般的蛻變,三一集團也從當年銷售規模不到50億元,發展到如今劍指1000億的航母。
發展太快 留給老外了解的時間太短
最近幾次國際大展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有幾個老外手里拿著展會資料邊比劃著邊問“where is SANY?”從言語中能看出他們心目中三一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老大(其實那時三一離老大還有相當距離),這說明三一在國際上的推廣做得很好。正是因為這樣,才有如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還有一次也是在國際展會上應邀參加一個國際知名零部件供應商在展會期間召開的一個會議,很多老外都向我提出了幾乎相同的問題:“這次展會中國企業成為議論的焦點,你認為三一這企業怎么樣?”當然他們想了解的企業不只是三一,還有中聯重科、徐工集團等。這些短短數年就從原來默默無聞到如今一鳴驚人,留給他們真正了解中國企業的時間實在太少。比如三一,自1994年11月成立之日始,三一重工從零起步,僅歷時16年便成就了中國第一(據《國際建設》排名)、世界第六的工程機械制造商(前五位分別為卡特彼勒、小松、日立、沃爾沃、利勃海爾)。據悉,三一重工的銷售收入以50%以上的增長率向前推進:在過去的10年間(2000年-2010年),三一重工的銷售收入從上市前2000年的3.9億元,躍升至2010年的339.55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達到56.2%。因為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在很短的時間里完成了國外企業們數十年的發展歷程。
最近,在一次與德國制造業的高管溝通中。他坦言,最令一向引以為豪的德國制造業擔心或者說是深感壓力的是中國企業從最早只為要超越”來形容很生動。
[page]
收購頻頻 志在全球
三一收購德國大象(普茨邁斯特)、中聯收購意大利CIFA、徐工收購施維英、柳工收購波蘭HSW等。這些消息已經耳熟能詳,行業以及整個中國制造業對此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些收購案例,將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國際化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經驗。將成為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全球化發展最要的發展階段之一。
以三一并購大象為例,三一除了看重大象的技術、產品、營銷和服務體系等外,筆者認為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減少了一個重要的競爭對手。假如,并購大象的不是三一而是卡特或者是小松,那又是什么樣的結果呢?就像卡特并購礦業巨頭比賽洛斯后,其一個礦業部門就有兩百億美元的銷售額。又有誰能在這個領域真正與卡特全面競爭呢?這也是三一為什么與大象“閃婚”的動力所在。
摘取皇冠上的珍珠 贏得行業尊重
三一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貢獻,不僅僅是混凝土機械,最值得一提還有挖掘機行業。挖掘機是工程機械行業里技術含量最高、利潤最為可觀、競爭最為激烈的產品。細數一下工程機械50強企業里,絕大多數企業都有挖掘機產品。排名前十幾名的企業都擁有挖掘機產品,而且大多數企業是作為重點產品。1994年后包括大宇(現斗山)、卡特、小松、日立、神鋼等挖掘機巨頭以合資或者獨資形式進入中國以后,中國原來的挖掘機企業紛紛倒下,幾乎全軍覆沒。當時的挖掘機行業非常困惑:為什么我用的核心零部件都是進口,組裝出來之后就不一樣了?為什么我生產一臺挖掘機或者小批量挖掘機能保證質量,一旦批量后就不行了呢?正如中國的汽車行業一樣,這點也不奇怪。挖掘機行業是個技術、資金、人才門檻很高的行業。做好挖掘機是一個很大的系統工程,哪怕是一個很小的環節出錯,也將影響挖掘機質量。原有的挖掘機企業倒閉或合資逐漸被外資蠶食后,最早開始做挖掘機的中國企業有柳工、三一、徐挖、玉柴等。如今中國挖掘機行業已經取得很大進步。其中,三一挖掘機2011年銷售量超越日本小松,獲得第一。今年1-6月,中國境內主要挖掘機制造商累計銷售挖掘機70758臺,同比大幅下降。對比行業其他企業,三一重機市場占有率仍持續提升,目前相對市場占有率已由一季度的12%提升到18%,繼續領跑國內市場。這在十年前是連想都不敢想的!
雖然,在發展過程中有過一些爭議,但三一挖掘機確實用實際行動回答了所有疑問和批評。最重要的一點,三一挖掘機在獲得銷量第一的同時,價格基本保持在韓國產品之上。對于后來者而言,要在銷售價格和銷量上都在短時間超越外資品牌,實屬難得。
三一發展挖掘機過程中,也曾遇到過很多困難,也曾想過放棄,但最后堅持下來了。挖掘機行業是工程機械行業皇冠上的珍珠,要想摘下來必須要有足夠的勇氣、魅力、實力和耐性。三一重機原董事長梁林河表示,三一奪得了中國第一,下一個目標是世界第一。不管結果如何,我們祝福三一。祝福中國工程機械企業!